临床骨科杂志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省医学会

主  编: 卜海富

编辑部主任:刘德宝

联系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校内

联系电话:  0551-62923133

访问量:273420
日访问量:8

临床论著

  • 单、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的疗效比较

    丁谷渊;刘观燚;马维虎;顾永杰;应霁翀;黄宁;赵英焕;史申宇;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的疗效。方法 将19例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患者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侧螺钉固定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10例)和双侧螺钉固定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9例)。比较两组JOA评分、纽里克(Nurick)评分、疼痛VAS评分、Cobb角、C_5椎管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2~24(23.42±0.71)个月。JOA评分、Nurick评分、疼痛VAS评分、Cobb角: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_5椎管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双侧螺钉固定组高于单侧螺钉固定组(P<0.01)。结论 与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相比,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除了能获得与其相似且满意的疗效外,内固定的稳定性更佳。

    2025年04期 v.28 45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两种方法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谢炎秋;罗国华;甘俊松;曾恒;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81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前入路组(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治疗,45例)和后入路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脊髓功能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入路组均短(少)于后入路组(P<0.05)。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Frankel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均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2025年04期 v.28 46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龚德志;车峥;杨胜;邹强;付柏林;

    目的 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老年OVCF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40例)和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4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VAS评分、ODI、并发症以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伤椎高度恢复百分比、术后6个月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发生3例(7.5%)、对照组发生9例(22.5%)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OVCF不仅能取得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相同的疗效,而且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术式。

    2025年04期 v.28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庹伟;史贵训;杨传军;罗旺林;王东;曹洪;

    目的 探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56例OVCF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CVP组(采用PCVP治疗,24例)和PVP组(采用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情况、骨水泥分布理想情况、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PCVP组均少(短)于PVP组(P<0.01)。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分布理想率PCVP组高于PVP组(P<0.05)。术后2 d、3个月疼痛VAS评分和ODI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VP治疗OVCF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骨水泥分布好的优点。

    2025年04期 v.28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陶善春;余春华;陈启明;许汉荣;朱仰义;

    目的 探讨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80例OVCF患者根据术中穿刺次数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PVP治疗,40例)和对照组(采用单次穿刺PVP治疗,4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Cobb角、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ODI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PVP治疗OVCF,充分利用了骨水泥固化的时间窗,有效增强了骨水泥的弥散效果且不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避免了术后残留腰背痛,可有效预防远期椎体高度丢失。

    2025年04期 v.28 475-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不同进针深度对骨水泥弥散效果及疗效的影响比较

    李正文;石玉芹;郑鹏炜;王玲星;朱周玮;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不同进针深度对骨水泥弥散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按照穿刺针进针深度不同将62例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分为A组(进针深度达全椎体前2/3,31例)和B组(进针深度达全椎体1/2,31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满意率。采用ODI评分、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中透视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A组均短(少)于B组(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骨水泥分布满意率A组高于B组(P=0.001)。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ODI评分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与进针深度达全椎体1/2相比,进针深度达全椎体前2/3的PVP治疗OVCF可明显改善骨水泥弥散情况,减轻患者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

    2025年04期 v.28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

    阿力木江·伊卜拉伊木江;谢伊代·苏力坦;阿卜杜热伊木·热西提;孙智勇;李健;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PVP治疗76例椎体血管瘤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骨水泥均弥散良好,无椎管内及椎旁渗漏发生。Cobb角、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24 h、3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PVP治疗椎体血管瘤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

    2025年04期 v.28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王业伟;杜怡斌;刘昌昊;王浩军;蓝中江;焦延亮;阚世虎;

    目的 探讨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00例单节段LDH患者分为单边组(采用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50例)和双边组(采用双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50例)。记录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ODI以及术后1年腰椎稳定性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单边组均少(短)于双边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3个月单边组均低于双边组(P<0.05)。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单边组大于双边组(P<0.05),腰椎融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退变率单边组低于双边组(P<0.05)。结论 相较于双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LDH在减少透视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及提高治疗效果方面优势明显。

    2025年04期 v.28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混合现实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

    卓瑞立;梁威;崔志栋;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51例)和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开始穿刺到完成通道建立)、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ODI评价腰椎功能、疼痛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术中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ODI及疼痛VAS评分术后1、3、6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临床疗效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有缩短手术及穿刺时间、减少穿刺及透视次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而且能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2025年04期 v.28 49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比较

    王元龙;吕金柱;朱求亮;章学超;章重阳;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技术与单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根据术式不同将10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UBE组(采用UBE技术治疗,47例)和单孔镜组(采用单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53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影像学指标、背部疼痛VAS评分及ODI,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4个月。手术时间UBE组短于单孔镜组(P<0.01),硬膜囊横截面扩增面积UBE组大于单孔镜组(P<0.01),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背部疼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评分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术后1个月及3个月均较术前改善,椎旁肌横截面积术后3个月UBE组小于单孔镜组(P<0.01),椎间隙高度术后1、3个月UBE组均大于单孔镜组(P<0.01)。结论 相较于单孔镜椎板间入路,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效率更高,对椎旁肌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改善更好。

    2025年04期 v.28 497-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沿中轴置入融合器联合单边固定的疗效

    张云鑫;徐新亮;张存鑫;吕超亮;倪勇;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沿中轴置入融合器联合单边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对对侧影像学参数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MIS-TLIF沿椎间隙的中轴置入融合器单边联合固定治疗33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前后双侧椎间孔高度(FH)、椎间盘后缘高度(PDH)、双侧椎间孔面积(FA)、对侧椎管面积(CSCA),采用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手术时间80~210 (148.20±26.39) min,术中出血量10~100 (50.15±27.80) ml,术后住院时间4~9(6.09±1.51)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个月。PDH、CSCA:术后均较术前增加(P<0.01)。术侧及对侧FH、FA:术后均较术前增加(P<0.01)。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术后1 d、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0.01)。结论 MIS-TLIF沿中轴置入融合器单边固定可以有效增加双侧FA及CSCA,也可起到间接减压对侧神经根及硬膜囊的作用,临床效果良好。

    2025年04期 v.28 502-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两种术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及疗效比较

    刘昌昊;杜怡斌;阚世虎;蓝中江;赵松夏荷;陈磊;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变化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46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分为TLIF组(采用TLIF治疗,24例)和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22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滑脱角)、疼痛VAS评分和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MIS-TLIF组少(短)于TLIF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各项参数两组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和ODI两组术后3、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和TLIF均可通过椎间融合重建矢状位平衡有效地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MIS-TLIF因有微创的优势,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2025年04期 v.28 506-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周保军;吕利军;胡杰亮;魏孔星;金毅斌;

    目的 探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15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除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外,术后无切口感染、髋内翻、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120°~130°、伸直10°~20°、内收20°~30°、外展30°~40°、内旋20°~30°、外旋30°~40°;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2例。结论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能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优势。

    2025年04期 v.28 51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组配式假体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逄家鑫;蔡余力;

    目的 探讨组配式假体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0例因假体松动、脱位、断裂以及周围骨折患者采用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翻修术。记录手术时间、下地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5~7(3.24±1.37)h。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3.12±0.9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5~15(7.03±2.79)d成功下地,开始部分负重时间3~6(4.33±1.30)周,开始弃拐行走时间1.5~3(1.93±0.54)个月。术中2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0~53(39.98±11.01)分改善至74~96(87.73±5.22)分(P<0.01)。末次随访时,25例可正常行走,5例活动时偶有大腿疼痛;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双下肢等长,无跛行;X线片显示假体骨长入良好,假体周围无透亮带形成,人工固定装置完整、在位。结论 采用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2025年04期 v.28 514-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在跟腱断裂中的应用效果

    梁东星;马斌;郭永军;付鲲鹏;

    目的 探讨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在跟腱断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50例跟腱断裂患者。记录手术情况、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患者疗效满意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评分)评估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9.36±1.73)个月。手术时间30~70(50.20±13.77)min,住院时间5~8(6.76±1.09)d。术后7个月,踝关节跖屈肌力65~87(75.57±11.25)次/min,踝关节跖屈活动度50°~65°(55.38°±8.96°)。疼痛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及ATRS评分术后1、3、7个月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随时间的延长,评分逐渐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35例,优良率100%;患者疗效满意度:满意34例,一般9例,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86%;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采用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效果满意,患者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025年04期 v.28 519-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跖骨头坏死

    岳远波;赵淦琳炜;洪睿浩;谢青明;刘旻;

    目的 探讨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跖骨头坏死(Freiberg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15例青少年Freiberg病患者。记录跖趾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52(26.27±15.7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例出现第2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嘱患者加强跖趾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复发、疼痛、漂浮趾畸形、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及跖趾关节屈曲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P<0.01);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14/15。结论 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青少年Freiberg病可缓解疼痛,患肢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少。

    2025年04期 v.28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李忠文;郝宝辉;吴信举;徐帅令;朱自强;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7例小腿远端皮肤大面积缺损患者、8例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1 cm×6 cm~26 cm×16 cm。肌皮瓣设计面积13 cm×7 cm~28 cm×17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皮片移植、皮瓣修复。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中皮瓣均切取顺利;术后肌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顺利愈合;术后1例皮瓣下积血,予拆除缝线清理积血后创面延期愈合;12例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4例皮瓣外观较臃肿,予二期修薄后外观良好,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其余11例皮瓣外观良好,无需二次修整。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功能均恢复良好;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0°~20°、跖屈30°~40°;供区无活动障碍。结论 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可将携带的股前外侧肌填塞覆盖骨及肌肉缺损腔隙,有效预防感染,又可将肌肉组织与皮瓣灵活调整移动以增加覆盖面积,还可携带阔筋膜张肌重建踝关节韧带及肌腱,达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2025年04期 v.28 52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李建文;蒋剑涛;王水桥;王晓;姚光校;

    目的 探讨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20例锁骨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采用Neer评分评定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均愈合,时间3~4个月。术后无骨折断端成角、短缩、旋转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9例,可1例;肩关节活动度:前屈90°~180°,外展80°~180°,后伸30°~45°。结论 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固定稳定且可靠,利于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2025年04期 v.28 53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

    高培刚;候越峰;朱立强;

    目的 探讨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43例肱骨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活动度。采用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例失访(所有指标不予考察),其余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骨痂形成时间8~12周,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屈曲127°~138°(133.58°±3.24°),伸直0°~15°(8.87°±4.86°);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72~95(83.48±7.46)分,其中优3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7.56%。结论 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且更利于关节的早期活动及骨折愈合。

    2025年04期 v.28 534-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朱健华;马一鸣;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3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记录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痂形成时间3~6(4.39±1.08)周,骨折愈合时间12~17(14.32±1.40)周。术后无骨折畸形愈合、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26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视野清楚,利于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放置,且术后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25年04期 v.28 538-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张志海;孙思佳;张计超;于玲玲;崔冰;冯东亮;宁宇;张冰;

    目的 探讨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是否使用人工骨柱分为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20例)和观察组(采用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20例)。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差值(术后第2天的值减去末次随访的值)、肩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差值观察短(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断端固定牢固,更利于骨折愈合,同时能减少内翻畸形、螺钉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年04期 v.28 542-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

    翟睿;张珉;吴海燕;

    目的 探讨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26例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转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18例骨折解剖复位,8例功能复位。骨折均愈合,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肘关节屈曲120°~140°,前臂旋前80°~90°、旋后80°~90°;8例肘关节屈曲100°~130°,前臂旋前70°~80°、旋后70°~80°;4例肘关节屈曲80°~100°,前臂旋前40°~70°、旋后40°~70°;采用HSS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4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22/26。结论 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复位方便、固定稳固、骨折愈合时间短,有助于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2025年04期 v.28 546-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岐飞;李钟华;梁广波;余峻霖;张敏健;

    目的 探讨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2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前臂旋前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术后骨折均复位,无明显切口感染、钢板及螺钉松动、肌腱断裂或磨损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前臂旋前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1年均优于术前(P<0.01)。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关节面已恢复;除1例患者伸腕活动稍受限外,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活动受限。结论 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腕关节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行康复锻炼,改善预后。

    2025年04期 v.28 550-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

    朱寅;王黎明;沙卫平;林小龙;宋锦程;曹泽;黄云中;

    目的 探讨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经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33例髋臼四边体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参照Matta分级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00~230 min,切口长度10~12 cm,术中出血量200~800 ml,术中透视1~3次。术后3 d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3例,良17例,差3例,优良率30/33。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3~4个月骨折均愈合。术中均未发生血管、腹膜、脏器等损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闭孔神经麻痹症状,均未发生置入物周围感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及创伤性关节炎等。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11~18分,其中优17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28/33。结论 采用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可以实现术前精准规划、术中显露简单清晰及术后临床疗效满意等目标。

    2025年04期 v.28 55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两种置钉方式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刘丙根;张催;舒敏锐;雷昱;雷鸣;

    目的 比较强斜置入空心钉和倒三角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置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强斜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倒三角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9例)。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激惹率、股骨头坏死率、股骨颈短缩长度。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1),激惹率、股骨头坏死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长度、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倒三角置入空心钉相比,强斜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安全性较高,不仅可减少股骨颈短缩、降低股骨头坏死率,而且更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2025年04期 v.28 559-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

    舒从科;梁海松;赵智;向发松;盛东;杨涛;魏家华;蒋启龙;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68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采用Bostman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手术时间25~78(48.52±13.63)min。术后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均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时间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Bostman评分27~30(28.89±0.93)分,膝关节屈曲118°~132°(125.70°±3.30°),伸直0°~4°(0.60°±0.83°),患者均对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

    2025年04期 v.28 563-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

    张桂强;张州平;刘立林;张海兵;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系统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0(13.8±3.1)个月。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12~20(14.2±3.8)周。完全负重时间12~21(14.6±2.1)周。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系统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疗效:优28例,良4例。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2025年04期 v.28 567-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张耀;孟庆鑫;马泰;陈彦兵;梁源;

    目的 比较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3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髌上入路组(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34例)和髌下入路组(采用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39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髌前压痛发生率、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髌上入路组随访时间4~17(10.71±4.23)个月,髌下入路组随访时间4~18(10.34±2.97)个月。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髌上入路组均短(少)于髌下入路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髌前压痛发生率髌上入路组低于髌下入路组(P<0.05);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均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髌前疼痛发生的优势。

    2025年04期 v.28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两种术式治疗胫骨远端A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葛振新;王明法;牛德刚;王思彬;叶发刚;姜钰;荆玉峰;

    目的 比较逆行髓内钉技术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远端A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MIPPO组(采用前外侧或内侧入路MIPPO治疗,20例)和逆行髓内钉组(采用逆行髓内钉技术治疗,2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骨折愈合及患者恢复工作时间、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Low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MIPPO组随访时间12~40周,逆行髓内钉组随访时间12~26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及患者恢复工作时间逆行髓内钉组均少(短)于MIPPO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逆行髓内钉组低于MIPPO组(P<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Low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和逆行髓内钉技术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胫骨远端A型骨折,与MIPPO相比,逆行髓内钉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恢复工作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皮肤条件欠佳者。

    2025年04期 v.28 575-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两种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侯刚;徐杨俊;路晓;周铭剑;郑卫平;邱春华;朱瑾懿;蒋新祥;

    目的 比较改良弧形切口和改良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使用随机数生成器将118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弧形组(采用改良弧形切口内固定治疗,59例)和L形组(采用改良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5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影像学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各4例失访或退出治疗,11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弧形组多(长)于L形组(P<0.01)。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不良率、切口感染率弧形组均短(低)于L形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开始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Gissane角、B9hler角及跟骨宽度、长度、高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弧形切口与改良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足部功能恢复效果相当。与改良外侧L形切口相比,改良弧形切口具有切口愈合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但有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的缺点。

    2025年04期 v.28 579-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两种入路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李力;高杰;许飞;韩威振;臧谋圣;

    目的 比较改良L形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30例)和外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30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改良组均短(少)于外侧组(P<0.05)。切口长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改良组改良组均高于外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良组低于外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创伤更小,切口并发症更少,术后足踝功能改善更明显。

    2025年04期 v.28 584-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病例报道

  • 人型支原体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1例

    李亮;

    <正>患者,男,64岁,因右髋疼痛伴活动受限8年、加重半年于2020年11月9日入院就诊。入院诊断为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类风湿关节炎。11月12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在侧卧位下行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4 d体温38.9℃伴切口痛,炎症指标升高,经验性静脉滴注盐酸万古霉素(1 g,tid)、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0.4 g,qd)抗感染,用药5 d症状无改善,切口细菌培养阴性。

    2025年04期 v.28 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前脱位1例

    田美帅;赵鹏鹏;张显利;马晓波;赵昕启;苏煜豪;王培宇;何飞;

    <正>患者,女,64岁,因下雨路滑不慎滑倒伤及右膝部1 h,于2024年9月14日就诊于桓台县中医院。患者曾于2020年因双膝骨关节炎在我院行双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入院后查体:右膝部肿胀明显伴活动受限,畸形严重,伸直位固定,压痛(+),肢体远端感觉可。X线片显示:右膝关节置换假体前脱位,股骨凸轮位于胫骨平台后方;股骨内侧髁可见骨折线(见图1)。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显示右胫前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诊断为右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右股骨内侧髁骨折。

    2025年04期 v.28 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长期口服华法林致颈胸段髓内血肿1例

    闫军;李雷;唐传通;

    <正>患者,女,62岁,因左上肢麻木、疼痛3 h于2023年5月1日收治于我院神经内科。既往因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后口服华法林2年。入院后第2天患者双下肢肌力1级,胸部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MRI检查显示C_7~T_4椎管内髓内血肿。遂转入骨科行急诊手术治疗,进手术室时双下肢肌力0级。行C_7~T_4全椎板切除,切开硬膜囊后见大量凝血块,在显微镜下清理凝血块,仔细止血后关闭硬膜囊。术后第5天双下肢肌力4级。

    2025年04期 v.28 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外翻1例

    周果;黄涛;韩小平;凯赛尔江·艾合买提;

    <正>患者,女,67岁,自述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性疼痛,未做任何治疗。近3年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日常活动,于2024年12月10日至我院就诊。患者主诉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哮喘、桥本氏甲状腺炎、骨质疏松、焦虑症。

    2025年04期 v.28 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经桡骨茎突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治疗1例

    朱意成;杨柳;李晓春;王志强;许苏梁;林顺;龚冠亦;刘锦涛;

    <正>患者,男,30岁,因摔伤致右腕肿痛伴活动受限5 h于2024年8月24日至我院就诊。X线检查初步诊断为右腕经桡骨茎突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入院查体:右腕局部压痛(+),掌侧可触及一隆凸,手指呈半屈曲状并伸展受限,无血管、皮肤损伤。先予手法复位,医师抓握患者手指及腕部加以牵引,牵引过程中推挤压迫月骨的同时屈曲腕关节,复位后患肢疼痛减轻,各手指活动无明显受限,考虑月骨已复位。摄X线片复查显示月骨复位。

    2025年04期 v.28 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右股二头肌腱撕裂1例

    马青桐;高驳;王少山;荆立忠;杨久山;

    <正>患者,女,17岁,平素练舞,在平卧压腿时拉伤致右大腿后外侧疼痛、肿胀明显,不敢行走。2024年7月16日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专科检查:右大腿中段见大量瘀斑,后方可触及空虚感,两侧可触及挛缩软组织,质硬、按压痛,股二头肌肌力Ⅲ级,不能抗阻屈膝,膝关节活动范围0°~100°。右大腿MRI检查显示后方软组织损伤水肿伴肌间积液,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损伤,局部撕裂回缩。

    2025年04期 v.28 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腓动脉穿支嵌合腓肠神经皮瓣治疗糖尿病足1例

    宿海涛;赵伟超;张小然;苗佳盟;高甫;侯伟娜;胡琪;柴佳音;

    <正>患者,男,77岁,因右足踝关节皮肤坏死3个月于2023年10月1日入院。既往糖尿病史6年,查体见右前踝、足跟分别见约8 cm×6 cm、7 cm×7 cm的皮肤坏死及腱性组织外露。超声显示:右下肢胫前、后动脉闭塞。考虑为2型糖尿病足(德克萨斯分级为3D)。因右下肢胫前、后动脉闭塞,腓动脉存在,拟通过腓动脉穿支嵌合腓肠神经皮瓣治疗,1个皮瓣同时解决前踝及足跟创面。

    2025年04期 v.28 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手术治疗勒马缰畸形2例

    谢科;王成贵;舒云均;

    <正>病例1,男,53岁,高处坠落伤,2019年7月18日入院诊断为右胫骨远端Pilon骨折,经前外侧入路给予胫骨远端支撑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固定。术后约6周逐渐出现■趾屈曲畸形,术后约8周时畸形加重,并发第2趾屈曲畸形(勒马缰畸形)。术后15个月,于胫骨远端后内侧入路探查、松解■长屈肌腱与胫骨远端之间的粘连,恢复■长屈肌腱的正常滑动。松解术后6个月,■趾畸形程度较术前减轻,但仍存在■趾活动不利,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

    2025年04期 v.28 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腰椎间盘突出组织气化致腰椎管狭窄1例

    刘建强;倪鹏;郭义超;

    <正>患者,女,76岁,因双下肢疼痛和麻木1个月、加重1周于2024年4月9日至我院就诊。查体:腰椎活动受限,L_(4~5)棘间隙叩痛并向双下肢放射;双大腿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约Ⅳ级,肌张力不高。腰椎MRI检查显示:L_(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突出椎间盘组织可见空洞、气体密度影。入院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证后于2024年4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腰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术。

    2025年04期 v.28 583-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关节镜下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1例

    解昊琰;张俊忠;荆立忠;

    <正>患者,女,42岁,15 d前因拉伤致右上臂疼痛伴畸形,于2025年1月13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门诊医师查体后以右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收治入院。入院后MRI检查显示:右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查体:右上臂隆起,肩前方压痛,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25年1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镜下右肱二头肌腱修补术。术中关节镜依次探查,未探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上方盂唇退变严重,陈旧性撕裂,创面欠新鲜,予以修整成形,沿冈上肌腱深层向内显露囊肿,清理囊壁,可见黄色黏液流出,予以清理。

    2025年04期 v.28 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摘

  • 肩胛下肌修复影响初次反肩置换术的疗效吗?

    AMEZIANE Y ;HOLSCHEN M ;ENGEL N M ;胡孔足;

    <正>作者研究了50例反肩置换术患者(男36例,女14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修复组和未修复组。修复组采用肩胛下肌肌腱对肌腱缝合。术后12个月修复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未修复组,标准化后的Constant-Murley评分修复组为80%,未修复组为75%。然而,术后36个月,两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标准化后的Constant-Murley评分都是91%。单纯看肩关节内旋功能,修复组高于未修复组。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及主观肩关节评分两组均无差异。所有修复肩胛下肌虽然改善肩关节内旋,但是对整体评分无明显改善。

    2025年04期 v.28 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的影像学和临床结果对比

    RAINEY J P ;BLACKBURN B E ;KAPRON C R ;胡孔足;

    <正>目前临床使用的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大部分是非对称性设计,但是对称性设计也有理论上优势,包括减少假体和置入器械的备货数量等。作者分析了225例(246膝)现代对称性假体的特点是股骨假体采用双9°Q角设计。与235例(236膝)非对称性股骨假体匹配。手术均采用后参考系统、测量截骨法完成。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失败率以及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2025年04期 v.28 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非骨水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早期失败率高

    BERTRAND T E ;BRYD Z O ;BEREND K R ;胡孔足;

    <正>在美国,骨水泥型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仍然是金标准。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11例(127膝)新型非骨水泥膝关节单髁置换患者资料。结果发现15膝在平均0.9年时需要翻修。翻修的原因主要是松动(12膝)。2.4年假体存活率为84.0%。翻修组和非翻修组12个月功能评分存在显著差异。12例翻修患者中,11例存在进展性透亮线。翻修手术记录显示胫骨假体骨长入很少。

    2025年04期 v.28 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红蛋白比值:一个新型诊断慢性假体周围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ABUDOUSAIMI A ;GUO W ;XU B ;胡孔足;

    <正>目前诊断慢性假体周围感染仍然充满挑战性。作者分析了841例人工关节翻修术的患者资料,其中包括435例假体周围感染和406例非假体周围感染,对各种血清生物标志物及其组合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红蛋白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尤其对于低毒力微生物感染足够敏感(95%可信区间内敏感性0.83,特异性0.83)。然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红蛋白比值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敏感性较低(0.77)。

    2025年04期 v.28 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对于复发性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重复性二期翻修:结果令人警醒

    OWEN A R ;DILGER O B ;BEDARD N A ;胡孔足;

    <正>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二期翻修是目前的标准操作,而感染复发后的重复性二期翻修效果如何目前不清楚。作者分析了52例重复性二期翻修患者资料。平均年龄为61岁,39%患者为女性。平均体重指数为33 kg/m~2。在重复性二期翻修术中,90%患者使用高剂量抗生素间隔器,10%患者不使用间隔器。首次二期翻修至再次二期翻修间隔时间平均为33个月。结果 7年无感染复发的翻修成功率为85%,无翻修成功率为57%,无再手术成功率为50%。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脱位(45%)、感染复发(35%)。患者身体状况McPherson宿主C级是显著增加感染复发的再翻修率的危险因素(5倍)。

    2025年04期 v.28 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方法与应用

  • 空心钉结合钩型微钢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何伟涛;项叶丹;王海丰;黄磊;

    <正>2023年1月~2025年1月,我科采用空心钉结合钩型微钢板治疗10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3~48岁。均为新鲜单侧闭合损伤。后抽屉试验(+)、后向Lachman试验(+)。MRI检查显示后交叉韧带实质部信号连续;CT检查显示骨折移位>0.5 cm。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4例,Ⅲ型6例。

    2025年04期 v.28 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外侧入路跟腱旁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陈强;何智南;李强;袁海涛;范少勇;邓雄伟;

    <正>2021年5月~2023年5月,我科采用外侧入路跟腱旁小切口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20例HaraguchiⅠ、Ⅱ型后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0~53岁。骨折Haraguchi分型:Ⅰ型8例,Ⅱ型12例。骨折AO分型:43B1.1型13例,43B2.1型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7 d。

    2025年04期 v.28 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

    刘磊;张立栋;张成亮;朱宝林;

    <正>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科采用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48~72岁。确诊为新鲜单椎体压缩骨折,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伤椎情况:T_(12)3例,L_14例,L_21例。伤椎Cobb角15°~30°。伤后至手术时间1~3 d。

    2025年04期 v.28 533-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验与临床

  • 硝普钠干预下建立人软骨细胞凋亡模型

    尹路;蒋川锋;陈俊杰;石厚银;沈骅睿;

    目的 通过确定硝普钠(SNP)在人软骨细胞中的适宜浓度及其作用时间,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凋亡模型。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SNP(0.5、1.0、1.5、2.0、2.5 mmol/L)对人关节软骨细胞进行干预,并对其增殖、凋亡以及线粒体膜电位进行检测。结果 与0 mmol/L相比,SNP浓度在0.5~1.0 mmol/L时细胞活力无显著降低;当SNP浓度在1.5~2.5 mmol/L时,细胞活力明显逐渐下降,有剂量依赖性;且随着时间推移各组细胞活力也逐渐下降。经浓度为1.5、2.0、2.5 mmol/L SNP干预引起的细胞凋亡现象明显,凋亡率上升。线粒体膜电位的分析表明,当SNP的浓度升高时,人关节软骨细胞膜电位相应降低。结论 一定浓度的SNP干预下,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关节软骨细胞凋亡,且随着SNP浓度的不断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也会随之降低,表明采用一定浓度的SNP可有效地建立人软骨细胞凋亡模型。

    2025年04期 v.28 58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髌骨骨折不同进针平面对张力带固定效果的有限元分析

    吴帅;张洪飞;闫加鹏;崔冠兴;朱永佳;甘雨;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探讨克氏针在髌骨上、中、下3个不同进针平面对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名志愿者的髌骨CT扫描数据在Mimics 21.0软件中建模,采用Solidworks 2022软件制作得到C1型髌骨骨折模型,根据髌骨上1/3(模型1)、中(模型2)、下1/3(模型3)位置水平置入2枚?2 mm克氏针并捆绑?0.8 mm钢丝建立张力带固定模型,施加200 N拉力模拟在不同屈膝角度下3种髌骨骨折固定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结果 同一屈膝角度下,模型3髌骨最大位移最小,骨折面所受应力最小,模型1内固定装置应力最小。结论 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克氏针不同进针平面的选择对骨折的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当进针平面处于髌骨下1/3时,张力带固定具有较理想的力学稳定性。

    2025年04期 v.28 592-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保护张力带结构的研究现状

    谷彦群;任凯;

    椎板成形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随着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应用,术后轴性疼痛、活动度降低、颈椎前凸角度丢失等并发症逐渐被报道。多项研究报道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中保护张力带结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各种张力带结构及其止点保护较好的椎板成形术改良术式逐渐被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以降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率,改善手术预后。该文就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保护张力带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25年04期 v.28 596-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头侧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李鹏辉;郝帅;吴华;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脊柱各种疾病中应用广泛,但螺钉造成的头侧关节突关节损伤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一直被广泛关注。头侧关节突关节损伤可导致患者术后腰背部持续疼痛、加速邻近节段退变及再手术率的增加,患者个体因素、置钉技术、进钉点的选择等可能是导致头侧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该文对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头侧关节突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完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8 600-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

    王锦海;董浩男;陈利;李利军;

    肩锁关节脱位(ACD)可由肩部外伤引起,会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RockwoodⅢ型以下ACD患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Ⅲ型及以上多采用手术治疗,如肩锁间固定、喙锁间固定、韧带修复重建、关节镜手术等,但临床工作中各类治疗方法均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对于ACD,最新研究进展除集中在局部解剖学认识的深入外,对治疗方法及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研究也是重难点。该文就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前沿的治疗策略。

    2025年04期 v.28 60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