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谷渊;刘观燚;马维虎;顾永杰;应霁翀;黄宁;赵英焕;史申宇;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或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的疗效。方法 将19例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患者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侧螺钉固定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10例)和双侧螺钉固定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9例)。比较两组JOA评分、纽里克(Nurick)评分、疼痛VAS评分、Cobb角、C_5椎管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2~24(23.42±0.71)个月。JOA评分、Nurick评分、疼痛VAS评分、Cobb角: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_5椎管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时双侧螺钉固定组高于单侧螺钉固定组(P<0.01)。结论 与单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相比,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狭窄伴不稳,除了能获得与其相似且满意的疗效外,内固定的稳定性更佳。
2025年04期 v.28 45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谢炎秋;罗国华;甘俊松;曾恒;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81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前入路组(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治疗,45例)和后入路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脊髓功能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入路组均短(少)于后入路组(P<0.05)。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Frankel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均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但前路椎间盘摘除内固定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2025年04期 v.28 46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龚德志;车峥;杨胜;邹强;付柏林;
目的 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老年OVCF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40例)和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4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VAS评分、ODI、并发症以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伤椎高度恢复百分比、术后6个月伤椎高度丢失百分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发生3例(7.5%)、对照组发生9例(22.5%)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OVCF不仅能取得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相同的疗效,而且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术式。
2025年04期 v.28 46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庹伟;史贵训;杨传军;罗旺林;王东;曹洪;
目的 探讨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56例OVCF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CVP组(采用PCVP治疗,24例)和PVP组(采用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记录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情况、骨水泥分布理想情况、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PCVP组均少(短)于PVP组(P<0.01)。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分布理想率PCVP组高于PVP组(P<0.05)。术后2 d、3个月疼痛VAS评分和ODI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VP治疗OVCF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骨水泥分布好的优点。
2025年04期 v.28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陶善春;余春华;陈启明;许汉荣;朱仰义;
目的 探讨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将80例OVCF患者根据术中穿刺次数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PVP治疗,40例)和对照组(采用单次穿刺PVP治疗,4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Cobb角、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ODI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个骨水泥凝固时间内二次穿刺PVP治疗OVCF,充分利用了骨水泥固化的时间窗,有效增强了骨水泥的弥散效果且不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避免了术后残留腰背痛,可有效预防远期椎体高度丢失。
2025年04期 v.28 475-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李正文;石玉芹;郑鹏炜;王玲星;朱周玮;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不同进针深度对骨水泥弥散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按照穿刺针进针深度不同将62例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分为A组(进针深度达全椎体前2/3,31例)和B组(进针深度达全椎体1/2,31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满意率。采用ODI评分、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中透视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A组均短(少)于B组(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骨水泥分布满意率A组高于B组(P=0.001)。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ODI评分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与进针深度达全椎体1/2相比,进针深度达全椎体前2/3的PVP治疗OVCF可明显改善骨水泥弥散情况,减轻患者疼痛和改善腰椎功能。
2025年04期 v.28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阿力木江·伊卜拉伊木江;谢伊代·苏力坦;阿卜杜热伊木·热西提;孙智勇;李健;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PVP治疗76例椎体血管瘤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骨水泥均弥散良好,无椎管内及椎旁渗漏发生。Cobb角、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24 h、3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PVP治疗椎体血管瘤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椎体功能。
2025年04期 v.28 484-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业伟;杜怡斌;刘昌昊;王浩军;蓝中江;焦延亮;阚世虎;
目的 探讨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00例单节段LDH患者分为单边组(采用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50例)和双边组(采用双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50例)。记录手术情况、疼痛VAS评分、ODI以及术后1年腰椎稳定性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单边组均少(短)于双边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3个月单边组均低于双边组(P<0.05)。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单边组大于双边组(P<0.05),腰椎融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退变率单边组低于双边组(P<0.05)。结论 相较于双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单边椎弓根置钉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LDH在减少透视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及提高治疗效果方面优势明显。
2025年04期 v.28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卓瑞立;梁威;崔志栋;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51例)和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开始穿刺到完成通道建立)、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ODI评价腰椎功能、疼痛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术中穿刺次数、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ODI及疼痛VAS评分术后1、3、6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临床疗效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有缩短手术及穿刺时间、减少穿刺及透视次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而且能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2025年04期 v.28 49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元龙;吕金柱;朱求亮;章学超;章重阳;
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技术与单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根据术式不同将10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分为UBE组(采用UBE技术治疗,47例)和单孔镜组(采用单孔镜椎板间入路治疗,53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影像学指标、背部疼痛VAS评分及ODI,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4个月。手术时间UBE组短于单孔镜组(P<0.01),硬膜囊横截面扩增面积UBE组大于单孔镜组(P<0.01),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背部疼痛VAS评分及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评分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术后1个月及3个月均较术前改善,椎旁肌横截面积术后3个月UBE组小于单孔镜组(P<0.01),椎间隙高度术后1、3个月UBE组均大于单孔镜组(P<0.01)。结论 相较于单孔镜椎板间入路,UBE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效率更高,对椎旁肌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改善更好。
2025年04期 v.28 497-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云鑫;徐新亮;张存鑫;吕超亮;倪勇;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沿中轴置入融合器联合单边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对对侧影像学参数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MIS-TLIF沿椎间隙的中轴置入融合器单边联合固定治疗33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前后双侧椎间孔高度(FH)、椎间盘后缘高度(PDH)、双侧椎间孔面积(FA)、对侧椎管面积(CSCA),采用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手术时间80~210 (148.20±26.39) min,术中出血量10~100 (50.15±27.80) ml,术后住院时间4~9(6.09±1.51) d。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个月。PDH、CSCA:术后均较术前增加(P<0.01)。术侧及对侧FH、FA:术后均较术前增加(P<0.01)。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术后1 d、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0.01)。结论 MIS-TLIF沿中轴置入融合器单边固定可以有效增加双侧FA及CSCA,也可起到间接减压对侧神经根及硬膜囊的作用,临床效果良好。
2025年04期 v.28 502-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昌昊;杜怡斌;阚世虎;蓝中江;赵松夏荷;陈磊;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的变化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46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分为TLIF组(采用TLIF治疗,24例)和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22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滑脱角)、疼痛VAS评分和ODI。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MIS-TLIF组少(短)于TLIF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各项参数两组术后1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和ODI两组术后3、12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和TLIF均可通过椎间融合重建矢状位平衡有效地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MIS-TLIF因有微创的优势,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2025年04期 v.28 506-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保军;吕利军;胡杰亮;魏孔星;金毅斌;
目的 探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15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除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外,术后无切口感染、髋内翻、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120°~130°、伸直10°~20°、内收20°~30°、外展30°~40°、内旋20°~30°、外旋30°~40°;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2例。结论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近端重建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能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优势。
2025年04期 v.28 51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逄家鑫;蔡余力;
目的 探讨组配式假体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0例因假体松动、脱位、断裂以及周围骨折患者采用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翻修术。记录手术时间、下地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5~7(3.24±1.37)h。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3.12±0.9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5~15(7.03±2.79)d成功下地,开始部分负重时间3~6(4.33±1.30)周,开始弃拐行走时间1.5~3(1.93±0.54)个月。术中2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后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10~53(39.98±11.01)分改善至74~96(87.73±5.22)分(P<0.01)。末次随访时,25例可正常行走,5例活动时偶有大腿疼痛;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双下肢等长,无跛行;X线片显示假体骨长入良好,假体周围无透亮带形成,人工固定装置完整、在位。结论 采用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2025年04期 v.28 514-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梁东星;马斌;郭永军;付鲲鹏;
目的 探讨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在跟腱断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50例跟腱断裂患者。记录手术情况、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患者疗效满意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评分)评估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9.36±1.73)个月。手术时间30~70(50.20±13.77)min,住院时间5~8(6.76±1.09)d。术后7个月,踝关节跖屈肌力65~87(75.57±11.25)次/min,踝关节跖屈活动度50°~65°(55.38°±8.96°)。疼痛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及ATRS评分术后1、3、7个月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随时间的延长,评分逐渐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踝关节功能:优15例,良35例,优良率100%;患者疗效满意度:满意34例,一般9例,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86%;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采用锚钉加强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效果满意,患者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025年04期 v.28 519-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岳远波;赵淦琳炜;洪睿浩;谢青明;刘旻;
目的 探讨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跖骨头坏死(Freiberg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15例青少年Freiberg病患者。记录跖趾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52(26.27±15.7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例出现第2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嘱患者加强跖趾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复发、疼痛、漂浮趾畸形、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及跖趾关节屈曲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P<0.01);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14/15。结论 关节内背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青少年Freiberg病可缓解疼痛,患肢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少。
2025年04期 v.28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忠文;郝宝辉;吴信举;徐帅令;朱自强;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7例小腿远端皮肤大面积缺损患者、8例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1 cm×6 cm~26 cm×16 cm。肌皮瓣设计面积13 cm×7 cm~28 cm×17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皮片移植、皮瓣修复。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中皮瓣均切取顺利;术后肌皮瓣均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顺利愈合;术后1例皮瓣下积血,予拆除缝线清理积血后创面延期愈合;12例术后2周伤口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4例皮瓣外观较臃肿,予二期修薄后外观良好,色泽与受区相似、质地柔软,其余11例皮瓣外观良好,无需二次修整。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功能均恢复良好;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0°~20°、跖屈30°~40°;供区无活动障碍。结论 游离移植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缺损,可将携带的股前外侧肌填塞覆盖骨及肌肉缺损腔隙,有效预防感染,又可将肌肉组织与皮瓣灵活调整移动以增加覆盖面积,还可携带阔筋膜张肌重建踝关节韧带及肌腱,达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2025年04期 v.28 52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建文;蒋剑涛;王水桥;王晓;姚光校;
目的 探讨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20例锁骨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度。采用Neer评分评定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均愈合,时间3~4个月。术后无骨折断端成角、短缩、旋转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9例,可1例;肩关节活动度:前屈90°~180°,外展80°~180°,后伸30°~45°。结论 尼斯结辅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固定稳定且可靠,利于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2025年04期 v.28 53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培刚;候越峰;朱立强;
目的 探讨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43例肱骨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活动度。采用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例失访(所有指标不予考察),其余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骨痂形成时间8~12周,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屈曲127°~138°(133.58°±3.24°),伸直0°~15°(8.87°±4.86°);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72~95(83.48±7.46)分,其中优36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7.56%。结论 小切口复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肱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且更利于关节的早期活动及骨折愈合。
2025年04期 v.28 534-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朱健华;马一鸣;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3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记录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痂形成时间3~6(4.39±1.08)周,骨折愈合时间12~17(14.32±1.40)周。术后无骨折畸形愈合、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优26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92.1%。结论 前外侧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视野清楚,利于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放置,且术后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25年04期 v.28 538-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志海;孙思佳;张计超;于玲玲;崔冰;冯东亮;宁宇;张冰;
目的 探讨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是否使用人工骨柱分为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20例)和观察组(采用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20例)。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差值(术后第2天的值减去末次随访的值)、肩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差值观察短(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骨柱结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断端固定牢固,更利于骨折愈合,同时能减少内翻畸形、螺钉穿出关节面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5年04期 v.28 542-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翟睿;张珉;吴海燕;
目的 探讨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26例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转活动度,采用HSS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18例骨折解剖复位,8例功能复位。骨折均愈合,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14例肘关节屈曲120°~140°,前臂旋前80°~90°、旋后80°~90°;8例肘关节屈曲100°~130°,前臂旋前70°~80°、旋后70°~80°;4例肘关节屈曲80°~100°,前臂旋前40°~70°、旋后40°~70°;采用HSS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4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22/26。结论 内外侧钢板结合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C2、C3型骨折复位方便、固定稳固、骨折愈合时间短,有助于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2025年04期 v.28 546-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岐飞;李钟华;梁广波;余峻霖;张敏健;
目的 探讨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2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前臂旋前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术后骨折均复位,无明显切口感染、钢板及螺钉松动、肌腱断裂或磨损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3~5个月。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前臂旋前活动度、G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1年均优于术前(P<0.01)。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关节面已恢复;除1例患者伸腕活动稍受限外,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活动受限。结论 经改良肱桡肌腱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腕关节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行康复锻炼,改善预后。
2025年04期 v.28 550-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朱寅;王黎明;沙卫平;林小龙;宋锦程;曹泽;黄云中;
目的 探讨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经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33例髋臼四边体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参照Matta分级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00~230 min,切口长度10~12 cm,术中出血量200~800 ml,术中透视1~3次。术后3 d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3例,良17例,差3例,优良率30/33。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3~4个月骨折均愈合。术中均未发生血管、腹膜、脏器等损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闭孔神经麻痹症状,均未发生置入物周围感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及创伤性关节炎等。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11~18分,其中优17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28/33。结论 采用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辅助高位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四边体骨折,可以实现术前精准规划、术中显露简单清晰及术后临床疗效满意等目标。
2025年04期 v.28 55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丙根;张催;舒敏锐;雷昱;雷鸣;
目的 比较强斜置入空心钉和倒三角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置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强斜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21例)和对照组(采用倒三角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9例)。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激惹率、股骨头坏死率、股骨颈短缩长度。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1),激惹率、股骨头坏死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长度、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倒三角置入空心钉相比,强斜置入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安全性较高,不仅可减少股骨颈短缩、降低股骨头坏死率,而且更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2025年04期 v.28 559-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舒从科;梁海松;赵智;向发松;盛东;杨涛;魏家华;蒋启龙;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68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采用Bostman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个月。手术时间25~78(48.52±13.63)min。术后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均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时间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Bostman评分27~30(28.89±0.93)分,膝关节屈曲118°~132°(125.70°±3.30°),伸直0°~4°(0.60°±0.83°),患者均对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
2025年04期 v.28 563-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桂强;张州平;刘立林;张海兵;
目的 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系统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0(13.8±3.1)个月。术后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均愈合,时间12~20(14.2±3.8)周。完全负重时间12~21(14.6±2.1)周。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系统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1例;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评价疗效:优28例,良4例。结论 改良前外侧入路撬拨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塌陷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2025年04期 v.28 567-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耀;孟庆鑫;马泰;陈彦兵;梁源;
目的 比较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3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髌上入路组(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34例)和髌下入路组(采用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39例)。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髌前压痛发生率、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髌上入路组随访时间4~17(10.71±4.23)个月,髌下入路组随访时间4~18(10.34±2.97)个月。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髌上入路组均短(少)于髌下入路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髌前压痛发生率髌上入路组低于髌下入路组(P<0.05);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上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均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髌前疼痛发生的优势。
2025年04期 v.28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葛振新;王明法;牛德刚;王思彬;叶发刚;姜钰;荆玉峰;
目的 比较逆行髓内钉技术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远端A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MIPPO组(采用前外侧或内侧入路MIPPO治疗,20例)和逆行髓内钉组(采用逆行髓内钉技术治疗,2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骨折愈合及患者恢复工作时间、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Low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MIPPO组随访时间12~40周,逆行髓内钉组随访时间12~26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及患者恢复工作时间逆行髓内钉组均少(短)于MIPPO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逆行髓内钉组低于MIPPO组(P<0.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Low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和逆行髓内钉技术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胫骨远端A型骨折,与MIPPO相比,逆行髓内钉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恢复工作时间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皮肤条件欠佳者。
2025年04期 v.28 575-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侯刚;徐杨俊;路晓;周铭剑;郑卫平;邱春华;朱瑾懿;蒋新祥;
目的 比较改良弧形切口和改良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使用随机数生成器将118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弧形组(采用改良弧形切口内固定治疗,59例)和L形组(采用改良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5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影像学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各4例失访或退出治疗,11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弧形组多(长)于L形组(P<0.01)。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愈合不良率、切口感染率弧形组均短(低)于L形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开始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Gissane角、B9hler角及跟骨宽度、长度、高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弧形切口与改良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足部功能恢复效果相当。与改良外侧L形切口相比,改良弧形切口具有切口愈合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但有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的缺点。
2025年04期 v.28 579-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力;高杰;许飞;韩威振;臧谋圣;
目的 比较改良L形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30例)和外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30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改良组均短(少)于外侧组(P<0.05)。切口长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9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改良组改良组均高于外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良组低于外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创伤更小,切口并发症更少,术后足踝功能改善更明显。
2025年04期 v.28 584-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